炒股配资平台网-炒股杠杆平台是骗局吗知乎-【东方资本】,股票杠杆手续费怎么算出来的,配资合法吗,股票杠杆平台开户

正文

“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400年左右的時間”,黑土保護難在哪兒?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


在地球上,有一個特殊的生態地帶,這里四季分明,大部分區域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干燥,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造就了一種獨有的土壤——黑土地。

 

在這個生態帶上,分布著全球僅有的四大塊黑土地,分別是北美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國的東北平原、烏克蘭的烏克蘭平原,南美的潘帕斯平原,總面積不到500萬平方公里。每一塊黑土地,都是當地的糧倉,同時,它們也都有過開發、退化、保護、利用等經歷,它們的經歷,對中國黑土地的保護,又有何啟發?


  • 四大黑土,每一個都是糧倉

 

黑土地是大自然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寶藏,它只在溫帶濕潤氣候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青草一年年枯榮往復,在表層積累成厚厚的有機質,千萬年后,才形成了黑土地,每一厘米黑土地都需要數百年的積累。

 

中國農業大學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黑土地位于東歐烏克蘭大平原,面積為3.3億公頃,其中俄羅斯南部有1.48億公頃,烏克蘭有0.34億公頃。這一區域農業發展較早,在二十世紀初已形成規模,長期實行粗放經營方針,一直有“歐洲糧倉”之稱,在蘇聯時代,該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占全蘇的1/4,甜菜和土豆產量均占全蘇的一半以上。


第二大面積的黑土地位于北美密西西比平原,其中美國境內有2億公頃,加拿大境內0.4億公頃,墨西哥境內0.5億公頃。以美國為例,黑土地囊括了大部分玉米帶和小麥帶,是重要的“商品谷物農業”區,被稱為美國的“面包籃”。

 

第三大黑土地位于亞洲,面積為1.2億公頃,主要位于中國的東北平原。在19世紀中期,才開始有一定規模的農業開墾。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開始大規模開發,1950-1958年間,黑龍江省耕地增長幅度全國最高,比1949年增長32%。此后開發速度進一步加快,1978年,黑龍江省每年平均開荒20萬公頃,總計開荒達593萬公頃,也是這一時期,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第四大黑土地位于南美潘帕斯平原,面積1.05億公頃,其中阿根廷境內有8900萬公頃,烏拉圭境內有1300萬公頃,巴西南部大約有430萬公頃。阿根廷所占的黑土面積最大,是全球糧倉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黑土開墾達120年之久,大多用于種植糧食、油料、果樹、飼料和纖維作物。阿根廷種植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麥、大豆和向日葵,烏拉圭黑土區主要是用于放牧牛羊。

  • 歷史危機,黑風暴威脅黑土地

 

相比中國,國外黑土地的開發普遍較早,因此也更早遭遇了黑土地退化的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提供的資料顯示,在20世紀20-30年代,由于過度毀草開荒、破壞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嚴重,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相繼發生了破壞性極強的“黑風暴”。1928年,“黑風暴”幾乎席卷了整個烏克蘭,一些地方的土層被毀壞了5-12厘米,最嚴重的達20厘米。

 

在北美,由于歐洲移民開墾土地,也很快發生了土壤退化。美國的第一場沙塵暴始于1933年11月,這次沙塵暴吹走了5厘米以上的表土。1934年的一場“黑風暴”卷走3億立方米黑土,當年小麥減產51億公斤。

 

在之后的時間內,黑風暴時常肆虐。1935年,一項美國野外侵蝕調查的數據顯示,約0.2億公頃的土地在黑風暴中失去了生產能力。同時,風蝕土壤與有覆蓋的土壤相比,其團粒結構破壞嚴重。

 

南美的黑土地同樣沒有躲過危機,資料顯示,早在16世紀初,歐洲列強就開始了對南美洲的殖民,此后數百年中,人口數量的增加,農業大開發,牧場快速發展等,都加速了黑土地被侵蝕的現象。直到今天,南美黑土區的土壤侵蝕一直比較嚴重。

  • 黑土保護,他們曾做過什么

 

事關糧食安全,黑土地退化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幾乎在大規模侵蝕發生的同時,相應的保護工作就開始了。

 

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資料顯示,在“黑風暴”發生后,美國就開始實施保護措施,包括政府、農業企業、社會組織在內的各種力量,為保護黑土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美國建立了遍及全國的土壤保持示范點和土壤保持管理區,如1933年成立了應急機構——土壤侵蝕管理局,建立了許多永久性小流域示范區。到1935年,美國農業部成立土壤保持局,作為一個常設機構代替了土壤侵蝕管理局。同時,民間土壤保護者們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區中,以檢驗土壤治理和保護措施的成效。此后,美國逐漸形成了保護性耕作體系,到目前,保護性耕作面積已達美國黑土區的75%以上。

 

烏克蘭應對黑土退化的主要措施,包括輪作保留根茬、套行耕作、無犁壁耕地、在地緣種植高稈作物當圍籬等。1999年,烏克蘭政府提出該國近期農業亟待解決的25個研究項目,其中有4項與土壤利用保護有關。

 

在南美,保護與利用方面最基本的經驗是順應自然,不掠奪式生產,對土地實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具體辦法包括退坡還川,退耕還林還草,坡度在3度以上的土壤作為牧區,種植牧草,坡度大的土地主要作為林地等。當前,南美黑土區保護性耕作面積已占85%以上。

 

━━━━━

專家觀點 

國外經驗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相比國外,我國黑土地開發時間較短,開墾歷史不過百余年,但開墾強度過大,退化危機也早已顯現。近60年來,我國黑土區黑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黑土層平均減少了20多厘米。

 

“東北黑土地退化的程度和表現不盡相同,但共同特征是黑土層在‘變薄、變瘦、變硬’。”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說,和國外相比,我國黑土地保護工作難度更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國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保護黑土地數量和質量資源的壓力更大,而且在保護中,糧食產量還需要穩中有升。第二,我國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每戶耕地面積小,且大多是分散的小地塊,導致黑土地保護技術在技術實施、推廣和政策制度方面都困難重重。第三,我國黑土地區域季風氣候特征更加鮮明,地形漫崗漫坡洼地多樣,土壤類型與特性空間上多變,對黑土保護和利用技術的區域適用性要求更高。”

 

在吸收借鑒國外黑土地保護和利用技術的基礎上,結合過去十多年我國東北黑土區的實踐經驗,李保國提出了三項建議,他說,“一是重視黑土地保護和利用科技研發,根據國外黑土區的先進經驗,當前要特別重視以下工作: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或利用技術。二是系統規劃,優化黑土地利用方式。以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觀統籌規劃,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合理恢復濕地面積,根據水資源分布特點科學確定水田和旱地面積、并開發低洼區的鹽堿土地資源,通過系統資源調配保證黑土區的大生態安全。三是創新‘政策、市場、技術’一體的技術推廣模式。以此解決地塊分散、農業生產效率低、效益低、技術推廣難度大等問題。”



━━━━━

《黑土地保護法》8月1日正式實施

非法買賣黑土將受重罰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個、也是全球目前唯一一個針對黑土地保護工作的立法。

 

相關法律專家認為,這是一部“管用、好用的法”;而黑土地保護的一線工作者則認為,法律的實施,為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此外,記者注意到,《黑土地保護法》還對盜采、盜賣、購買黑土的現象做出了明確規定,采盜賣將受到法律處罰。同時,明知非法仍購買的,也將受到法律的處罰。

 


為保護黑土地,我國此前已經先后頒布多項規劃、政策,如《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

 

此次《黑土地保護法》的實施,將黑土地保護上升到了法律層面,中國農業農村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與農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任大鵬認為,所有涉及農業自然資源的立法,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都是立法的重點和難點。而在《黑土地保護法》中,則統籌兼顧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突出保護的基礎上規范引導對黑土地的合理利用體現了“用養結合”的立法理念。

 


“從保護的角度講,法律明確了黑土地保護的范圍,第二條、第四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法律保護的是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四省區的黑土‘耕地’,以及‘歷史上屬黑土地,除確無法修復的外’。同時,法律還明確要建立健全黑土地調查和監測制度(第九條)、強化黑土地保護的科技支撐(第十一條)、分類別綜合治理(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投入品包裝物、廢棄物處理(第十八條)、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買賣黑土(第二十條)、建設項目不得占用黑土地的原則(第二十一條)等制度,并規定了嚴格的監管制度和法律責任制度。”任大鵬說,“從利用的角度講,法律規定了黑土地的基本用途(第五條),并規定了加強黑土地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第十二條)、推廣科學耕作制度(第十三條)、黑土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第十九條)以及用養結合、保護效果導向的激勵政策(第二十三條)等制度。”

 

  • 多元共治 明確政府保護責任

《黑土地保護法》被稱為“小切口”法律,具有“小精尖”的特征。任大鵬說,“《黑土地保護法》是一部管用、好用的法。法律條文只有三十八條,但在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保障機制等方面的一系列規定,體現了法律規范的嚴謹性和完整性,有明確的法律制度的適用條件和適用對象、法律對各類行為的態度以及激勵制度和懲戒制度。”

 

這部法律明確了各個主體的責任,體現出全社會保護黑土地的理念。任大鵬解釋說,“在保護責任的主體方面,法律非常明確地規定了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黑土地保護職責,在全文中,共有32處使用了政府一詞,同時也明確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義務,農業投入品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義務,畜禽養殖者的義務,建設單位的義務等。此外,第二十四條規定了‘國家鼓勵糧食主銷區通過資金支持、與四省區建立穩定糧食購銷關系等經濟合作方式參與黑土地保護,建立健全黑土地跨區域投入保護機制。’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黑土地保護活動,并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黑土地保護法》還強調了與其他相關法律的銜接。任大鵬解釋,“黑土地作為耕地的一種類型,適用本法的同時也適用《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以及正在制定中的《耕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處理好法律相互之間的銜接問題,是保障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方面。本法第三十七條還特別規定,‘林地、草原、濕地、河湖等范圍內黑土的保護,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有關法律;有關法律對盜挖、濫挖、非法買賣黑土未作規定的,參照本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處罰。’”

 

  • 一線人員 保護耕地有了底氣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常年在一線從事黑土地保護、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的王貴滿告訴記者,《黑土地保護法》的實施,讓他們在工作中“有了底氣”。

 

王貴滿是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副站長,他表示,過去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時,最難的是改變人們的觀念,“不僅是農民,許多干部甚至科研人員,始終沒有從利用再利用的觀念中解脫出來,往往追求更大的效益、更高的產量,因此對保護性耕作的模式不認同。我們下鄉推廣技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對方不認可,也不理解,認為免耕少耕、秸稈全覆蓋之類的技術,會導致產量下降。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試驗田里,保護性耕作并沒有造成產量下降,有的地方還有上升。”

 

“其實大家都知道,按照以前的方式,一到冬天,裸露的黑土就會被風刮走,而有秸稈覆蓋的,則能夠留下土壤。”王貴滿說,“農民承認這個現象,我們就跟他們說,土刮走了,其實是財富流失,因為土壤變薄,產量也會下降。我們也是這樣,一點點去改變人們的觀念。”



《黑土地保護法》的實施,讓王貴滿這樣的一線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動力和底氣,“立法是一個標志,也劃定了紅線,哪些是不能觸碰的,規定得非常明確,各級部門的職責、耕種者的權利義務,也都清清楚楚。我們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模式,也會變得更容易,因為這些都是明確寫在法律中的。”

 

  • 盜采盜賣 將受到法律懲罰

 

《黑土地保護法》明確了“政府主導、誰利用誰保護”的原則,還明確了相關法律責任,包括政府責任與利用者責任等。其中第二十九條規定,“國務院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有關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如有“截留、挪用或者未按照規定使用黑土地保護資金;對破壞黑土地的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其他不依法履行黑土地保護職責導致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2021年,東北五常盜采黑土的案件曾引發廣泛關注。記者發現,直到目前,在各個電商平臺上,仍有大量電商以“東北黑土”的名義出售土壤。

 

《黑土地保護法》對此也有明確規定,其中第二十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買賣黑土。”第三十二條規定,“非法出售黑土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沒收非法出售的黑土和違法所得,并處每立方米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此外,購買黑土者,也可能受到處罰,第二十條規定,“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購買的,沒收非法購買的黑土,并處貨值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

 

━━━━━

《黑土地保護法》的背景與未來 

專家解讀黑土地保護困境


《黑土地保護法》詳細提出了科學耕作制度和科技手段,并將推廣和實施列為縣級以上政府的責任。


作為全球第一部針對黑土區黑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國家法律,《黑土地保護法》在起草和制定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探討和爭議?《黑土地保護法》將如何保護黑土地?對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又有怎樣的意義?

 

為此,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多年以來,李保國一直在進行黑土地保護的工作,也是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的創建者之一,在《黑土地保護法》起草過程中,他多次參與研討。李保國告訴記者,“在未來,四省區還需要進一步出臺具體的實施辦法,將黑土地保護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監督,任務落實到人,壓實黑土地保護責任。”

 


  • 土地中的大熊貓,面臨嚴重退化威脅

 
新京報:多年來,你一直從事黑土地保護工作,你認為,《黑土地保護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李保國:黑土資源是非常稀缺的土壤資源。據統計,黑土區占全球陸地面積不到7%,僅存在于北半球的寒溫帶地區。黑土地區地勢相對平坦,土壤綜合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因此黑土最適宜被開發成為耕地,再加上其具有資源較為集中、易于規模化、連片化經營和農業高產出的特點,每一塊黑土地,基本上都是所在國家的重要農產品基地。我國東北黑土區也是如此,它產出的糧食,占全國糧食總產量超過1/4,商品糧調出占1/3,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糧食安全壓艙石。但我們開墾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黑土地一直處于高強度的利用當中,其優質土壤特性退化十分嚴重。
 
新京報:當前黑土地的保護情況如何?
 
李保國:對黑土地的開墾和利用,徹底改變了黑土形成的自然條件。從土壤學上看,黑土在溫帶草原或草甸植被下才能發育,其中有豐富的來自微生物對植物殘體降解或再合成的腐殖質。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400年左右的時間。但數十年的高強度利用甚至過度利用之下,黑土的優質特性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指出,近60年來,我國黑土區黑土耕作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黑土層平均減少了20多厘米。可見,過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給黑土地帶來了嚴重的退化或破壞。
 

  • 保護還是利用,法律起草中的爭鋒

 
新京報:在《黑土地保護法》起草和征求意見過程中,你多次參與討論,這個過程中,有哪些討論較多的問題,或爭論比較大的內容?
 
李保國:有一些討論比較多的,其實還是和觀念有關,比如保護和利用的問題,在以前也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黑土地保護法》在起草之前,有不少觀點認為,應該是“黑土地保護和利用法”,兼顧保護和利用。作為實踐者,我們一直擔心的也是這個,怕以保護的名義,依舊過度利用。事實上,黑土地本身所指的,就是已經被利用的耕地或已退化的耕地,這一點在最終頒布的《黑土地保護法》中也有體現,保護的就是耕地。這些耕地既然已經被利用,如果再加上“利用”的內容,就很可能導致還是強調利用,這種打著保護名義過度利用的現象,在以前并不鮮見。好在,最終頒布的法律,是以保護為主要目標的。
 
新京報:除了保護和利用之外,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觀點交鋒?
 
李保國:比如深翻的問題,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我們很多專家都在呼吁,一定不能提深翻。頻繁耕翻,無論淺翻或深翻是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講深耕細作,但耕翻之后,地表裸露且近地表過度疏松,漫長的冬季過后,消融后恰好又是東北地區大風較多的時候,就造成風蝕嚴重,隨后生長季節遇到大雨,東北平原為漫崗平原,水蝕也十分嚴重,這就導致黑土流失變薄,退化速度很快。但現實中,有些地方,仍在利用中鼓勵深翻,這就說明耕翻是對黑土地高強度利用的措施。正確的做法是,如不深翻就會對產量產生嚴重影響,可以進行必要的盡量少的深翻。再比如秸稈覆蓋的問題,這一次也明確寫進了法律,這也和很多專家學者的強烈建議有關。
 

  • 《黑土地保護法》背后的治理邏輯

 
新京報:在你看來,怎么理解這部全球唯一的《黑土地保護法》?
 
李保國:法律是具有強制性的規定,黑土地保護法的邏輯起點是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認識這部法律中的強制性內容,我認為應該從用途管制、治理結構和技術體系三個方面去看。
 
新京報:能否詳細解釋一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李保國:從用途管制上看,《黑土地保護法》明確提出,“黑土地應當用于糧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農產品生產”“黑土層深厚、土壤性狀良好的黑土地應當按照規定的標準劃入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實行嚴格保護,確保數量和質量長期穩定。”這說明,糧食安全是《黑土地保護法》治理邏輯的起點,農地農用、優地糧用是這部保護法的基本目的。從治理結構上看,政府主導、誰用誰保護,是治理邏輯的主體。《黑土地保護法》通過強制性明確規范了政府的責任,明確了中央統籌、省級負責、縣級落實、鄉鎮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治理結構,明確了政府主導的責任通過制定標準和保護規劃、建立調查和監測制度、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財政支持、檢查督察與獎懲機制等途徑來實現。同時,還明確提出,保護黑土地是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義務。從技術體系上看,科技支撐是黑土地保護治理邏輯的核心手段,《黑土地保護法》詳細提出了科學耕作制度和科技手段,并將推廣和實施列為縣級以上政府的責任,比如要求政府采取科技手段,防治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也規范了建設高標準農田、土地復墾等措施。
 

  • 保護黑土地,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

    
新京報:《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在你看來,是否意味著,黑土地退化的現象將得到遏制和扭轉?
 
李保國:黑土地保護的立法目的,是實行嚴格的黑土地保護制度,強化黑土地治理修復,確保黑土地總量不減少、功能不退化、質量有提升、產能可持續。但要實現這個目的,關鍵是實施,需要在立法的基礎上,推動構建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護治理體系。
 
新京報:在你的心目中,應該是怎樣的一個體系?
 
李保國:第一,要壓實黑土地保護中政府的主導責任。黑土地保護具有很強的公共產品屬性,對于黑土地的管理,需要發揮政府的公共機構功能,并落實有效的政府主導責任。《黑土地保護法》明確提出了四省區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在未來,四省區還需要進一步出臺具體的實施辦法,將黑土地保護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監督,任務落實到人,壓實黑土地保護責任。第二,應實施黑土地科技支撐質量保障工程,《黑土地保護法》強調了科技支撐作用,這就需要進一步構建綜合治理的黑土地科技支撐工程,建立黑土地“因地施策”技術實施方案,引導各項有效的黑土地科技因地制宜開展實施。第三,探索建立跨區域黑土地保護機制,建議基于糧食購銷流動的基礎,建立跨區域黑土地保護機制,讓黑土地保護省份有更大的保護力量。第四,創新黑土地適度規模的科學利用經營方式,黑土地保護的治理體系要行之有效,必須依靠廣大農民與合作社,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從經營中獲利是廣大農民、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社的第一要求,因此黑土地要實現保護的目標,黑土地的經營者也要能獲利。第五,探索研究黑土地投資與金融保險機制,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實現黑土區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適度規模,與有效的投資、金融及保險機制實踐銜接。第六,建議構建黑土地保護補償機制,對黑土地保護省區在經濟成本、發展權益方面進行補償,同時建立區域協同的反饋機制,實現黑土地保護和經濟發展成果共享的目標。
 

  • 未來工作方向,觀念、技術和推廣仍需創新

 
新京報:你是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的創建者之一,能否介紹一下“梨樹模式”?
 
李保國:“梨樹模式”的技術體系,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秸稈全量覆蓋、免耕少耕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達到防治土壤風蝕水蝕、保持土壤水分、培肥土壤肥力、減少土壤耕作、節約成本等多種功效為一體的、環境友好的”農業種植技術模式,這種模式,其實理念為保護就是盡可能向自然學習,模仿自然環境下的生態循環。比如秸稈全覆蓋,在自然界,沒人會把草收走,生死枯榮都在原地,一直覆蓋著地表。再如免耕少耕,自然界是沒有人去翻地的,土壤不會裸露,風水侵蝕自然也就比較輕。
 
新京報:在《黑土地保護法》中,“梨樹模式”是否有體現?
 
李保國:“梨樹模式”是保護性耕作的模式,在《黑土地保護法》中,有很多內容都和保護性耕作的技術體系有關。比如規定因地制宜推廣輪作等用地養地的種植制度,推廣免(少)耕、深松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等,都是保護性耕作的模式。另一個關鍵是“梨樹模式”還包含在現有土地管理制度下,依靠合作社,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高質量快速推廣其技術體系。《黑土地保護法》里這方面的內容也進行了強調,這也需要今后在這方面不斷創新。我們現在開展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的建設——“梨樹模式”的升級版就是為此而探索。
 
新京報:在你看來,未來還有哪些需要重視的問題?
 
李保國:在應對風水侵蝕方面,排水問題在今天越來越凸顯出來,比如坡耕地,在缺乏覆蓋又缺乏排水設施的情況下,很容易被雨水侵蝕,還有洼地,排水比較難,一旦積水,也很容易造成漬澇災害問題。這些問題要得到解決,就要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維護,使其在黑土地保護中發揮根本保證作用,這樣再加上科學的保護性耕作措施,久久為功,黑土地保護就會取得成效。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聯系人:廣東健地農業

電 話:0757-87768918

郵 箱:jiandinongye@126.com

招 聘:jiandizhaopin@126.com

地 址:佛山市南海區三龍灣大道廣佛上城11棟8樓